烟台摇滚音乐联盟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第四场:来自布鲁斯·茅、凯文·凯利与范迪安对未来的思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嘉宾合影


2017年12月4号下午,「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之“激活创新——圆桌对话”,迎来了美国“巨变网络”公司首席执行官布鲁斯·茅、《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三位全场最具影响力嘉宾的精彩演讲,全球近六十所国际高等艺术设计高校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互动讨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高度肯定此次圆桌对话的创新模式和现实意义,为十六位对话嘉宾颁发了专家荣誉证书。


党委书记高洪为对话嘉宾颁发专家荣誉证书

 

丨主题演讲



布鲁斯·茅:设计真正的DNA是同理心,设计师应该了解人们真实的感受,并把他们的问题表达出来。基于世界迅速变化,学生真正需要被教育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以该目标为主,进行具有创意精神的教育实验,让学生在四年里学到的不是课程,而是体验。设计师在“通行经济”、“市场经济”、“图像经济”、“信息经济”、“材料经济”、“生活经济”和“军事经济”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要有领导力的设计,让人们产生动力走向一个方向,将未来可视化,以一种有系统的方式将我们看到的未来变成现实。作为设计师要去拥抱失败,不断地生产出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设计新常态”和 “SNAP”概念,希望经由指导原则和教学方法可以授人以渔。作为一个设计师,不能只是愤世嫉俗,要执着于解决问题。



凯文·凯利:未来大环境第一个大趋势是一切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地被创造;第二个潮流是数据分享将在一个液态的、流动的环境中使人发现未来走向;第三个特点是即时性,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便利;第四个是“追踪”,为给人类提供个性化或是定制化的服务;第五个趋势是“认知化”,关于人工智能的认知的两点标准,为能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而影响我们的生活;第六个趋势是“互动”,我曾经和斯皮尔伯格合作制作过一个电影使用的技术手段,探讨“体验是新的货币”这一观点,在体验经济中,虚拟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增强体验,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共同体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七是分享,从分享经济到合作,实现庞大的人群一起依托便捷的媒介进行合作的一些构想;第八是“屏幕化”,人类被屏幕包围并被屏幕追踪、回看;第九点趋势,以Google为例,说明人类现在获得答案越来越便宜,这意味着真正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而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的人,才是未来创新型的人才;第十点趋势,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2017,未来从现在开始——未·未来。



范迪安:这次圆桌对话形成了一次有关“未来”的头脑风暴和思想交汇,各位专家在发言中提出的大量“关键词”,使人意识到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全球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时代。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就是在关于“未来”的畅想和探索中积累形成的,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学说中就有着许多关于“未来”的认知。“天网”一词似乎预示了今天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天”和“人”是两个世界,人类的努力就在于探究“天”这一自然世界的奥秘和找到“天”与“人”也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天圆地方”这一概念表明了人对宇宙、天体及其运行规律的认知,“天人感应”这一概念表明了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有着神秘而可能的关联,而“天人合一”这一概念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境界,也是我们今天与越来越多的“第二自然”相处应有的境界。这三个层次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人类面临“类人”的挑战,人工智能在信息储存和数字运算上已经超过人类,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正在成为新的态势,如果加上智能情感,则将严峻地挑战人的世界。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学发明和新兴技术,将其引入艺术创意与应用设计,形成新的艺术形态,服务生活需求,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在艺术创造上尤其要坚持文化关切,看重手工劳作的价值,要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今天的创造,形成人的创造性与科技发展“共生”的关系。“未来”的“未”充满着不可知性和可能性,而中国象形文字的“未”字就是一株扎根大地并且生发繁枝的树木,这意味着在不可知的世界里充满了生命力。

   

丨圆桌对谈  


美国库伯联盟建筑学院大卫·格斯坦担任本场对谈和连线互动的主持人。在这次对谈中,大卫·格斯坦首先谈到对于语言的关注以及布鲁斯·茅所提及的关于生活的不同系统之间是如何彼此沟通的问题。布鲁斯·茅以在设计需承担相关责任,在人类自身发展中也需不断承担新的责任才能塑造好这个星球做出回答。随后大卫·格斯坦又提出自己对于人类能源来源问题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皮尔·毛希丁·沙提克则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并组合一切事物去创造新的开始。西班牙马德里IED设计学院克莱芙·范·希尔登就大卫之前所提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隐喻提出设计应有权力去质疑艺术与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也是设计自身所具备的技能。凯文·凯利对此补充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新科技去解决。布鲁斯·茅表示,在当下的人口困境下,设计者、教育者等人群都应秉承为问题找寻解决方案的职责而非愤世嫉俗的奢侈,在面临一系列高复杂性的问题时开发新的方法论。


现场嘉宾一番讨论过后,凯文·凯利表示,应该用更多科技解决已有科技带来的问题,这样会创造可能性,使人类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去发挥更多的天赋,这也是人类在发展中应有的责任感。他也谈到,在新的真正掌握大数据的非政府机构,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及生长土壤中,如何扮演一种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社会角色,扮演何种形态的平台等观点,并提出了“思维主义疾病”概念,对人们对既有认知习惯的依赖提出了警示。并以“进化”为核心关键词,探讨了人类自身生物语境下的进化、演绎,与科技进化所催生的解决方案。   

 

丨连线问答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冯雁针对两个关于“未来”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未来是否有一种可能性,即不是由单一力量推动科技发展,有没有自下而上发展的可能性”,另一个则在关注东方传统的背景下提出了未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冯雁围绕AI时代新的道德准则展开分析,并谈及包括中国在内的AI大国与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教育机构,在推动人工智能,推动对人类未来的道德,为整个社会使用AI所作出的贡献。而美国当代艺术家盖里·希尔则以虚拟现实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语境下的监控与自我监控,伦理学及历史语境的新问题。


线上高校联动提问环节中,全球六十所国际高等艺术设计高校的一百多名学生代表通过直播进行线上踊跃提问。其中,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提出了关于林业保护的问题,克莱夫·范·希尔登从自然、共生的角度作出了回答;面对南京大学学生提出的对于科技是否会取代人的担忧,皮尔·毛希丁·沙提克回应,不用担心教育被替代的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永远要理解人和人性;随后,吉林艺术学院提出了关于如何培养设计专业同学的科学性思维;广西艺术学院问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北京城市设计问题的提出了他们的疑问。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第四场在现场与线下激烈的思维碰撞中结束,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公布了“问题与课题”系列学术合作活动的导师及其指导院校名单,并代表本次活动策划方做了大会的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到场演讲嘉宾和国内外支持院校对本次圆桌对话的支持,并向嘉宾及参与计划的各院校师生观众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明年五月份来中央美术学院参加“未·未来”第二阶段“教学实践——青年之为”的讨论。感谢来自世界各地嘉宾的精彩演讲,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对未来的多角度理解。


「未·未来」全体工作人员与嘉宾合影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文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美术馆 李标、安静/图







「未·未来」 全球教育计划


筹备委员会:

高洪、范迪安、董长侠、苏新平、王少军、王晓琳、张子康、宋协伟


主任:

高洪、范迪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统筹

秦建平、靳军、王子源、张欣荣、任英顺、高高、纪玉洁


策划执行

程书馨、李文龙、潘镜如、薛天宠、柏林、李明威、龚奇骏、李昳尘、李峥


策划支持

李玉峰、陈小文、费俊、周子书、蒋华、周博、薛江、孙帅、叶骞、李磊


多媒体制作

陈卓、张文超、王黎明、刘桂羽、熊樱菲、、任龙、董海芳、 胡绿 、吴碧琳、何聪进、李江南、李明心、陈冠恒、方娜、王舒、郭童谣、庞雯、吕郑鸿、张永基、何守一、刘小鹏


形象设计

何君、叶骞、龚奇骏、李峥


空间设计

薛天宠、梁欣、马鑫、王楚霄、赵靖雅、张天钢、沈星逸


媒体宣传

徐新立、吴琼、程书馨、李文龙、潘镜如、迟鹏、王艺丹、谢梦荻、郑涛、薛江、李峥、胡帅、安静、芦皙、田钊菡、肖冉、张芷蘅、宋涵、龚奇骏


项目协调

张欣荣、任英顺、王选政、潘镜如、刘晓磊、刘昶、杨宁、车静、陈华、杜国光、陈馨、王艺丹、许露丹、姚地



未知,欲知。未来,已来。


The unknown, will be known. The future, is here.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